92993环球直播网电话

首页 > 案例展示

陈云与新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

发布日期2024-05-16 13:51:29 编辑:92993环球直播网

  从建国初期直到改革开放之后,陈云都十分重视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他多次亲临钢铁企业视察,深入基层展开调查研究,他还参与制定了许多有关钢铁工业的重大决策。陈云为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做出了巨大贡献,可以说,建国以来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与陈云的正确领导和决策是密不可分的。

  建国初期,中国钢铁工业的基础十分薄弱,1949年的钢产量仅有15.8万吨。而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全国的经济恢复建设急需钢铁等原材料。陈云当时兼任重工业部部长,负责冶金、化学、机电、建材及国防等工业的生产和建设。他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全面分析研究了当时的客观形势,确定了恢复和发展钢铁工业的方针和政策。随后,在陈云的主持下,重工业部于1949年12月召开了首次全国钢铁会议。会议决定把钢铁建设的重心放在东北;并确定钢铁工业系统的组织机构实行重工业部——钢铁工业局——钢铁企业三级制;对全国技术人员做出详细的调查与登记,由重工业部统一分配。12月25日,陈云在钢铁会议上作总结讲话,指出,“现在国家财政困难,下决心在东北建设钢铁工业,这是国家大事,各地区要克服本位打算,动员专家去东北。东北方面对各地送去的人要妥善安排。技术人员是实现国家工业化必不可少的力量,是我们的“国宝”,对他们要采取信任态度,在物质上也应有必要的保证。技术人员要正确对待物质待遇和地位问题,高高兴兴地去东北从事新的经济建设工作。”这次钢铁会议制定的方针政策和采取的具体措施,对建国初期钢铁工业的迅速恢复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全国钢铁会议召开后,关于如何恢复和发展钢铁工业,陈云又作出了重要指示。1950年1月13日,陈云在政务院第十五次政务会议上讨论钢铁问题时指出,“中国的钢铁工业大体上是帝国主义侵入后,适应于帝国主义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炼铁的设备多,炼钢的设备少,同时压延轧钢设备又不能符合于钢炉的产量,一切都极不适合。”要改变这样的情况,需要做许多工作:第一,现在产量的估计,1950年生铁是88万吨,钢锭是65万吨,钢材只有49万吨。要使全国各地压延轧钢设备日夜不停地工作,才能略为补救这一缺点,这就需要有很好的组织与运输才能办到。第二,针对会议中有些人主张订出制造重钢轨的计划,陈云认为,“给鞍山订购的75万吨重型钢材轧钢机是否今年内能运来,也还是个问题。大渡口轧制设备尚在研究调查中,迟一步才有结论。因此,今年重钢轨我们还不能制造。为了使全部设备不闲着,便要先造小钢材,假如造得太多也不要紧,暂时存放起来,留两三年后用。估计1952年左右便可全力制造重钢轨与较大的钢材,那时一年可生产出6000至7500公里的钢轨。”第三,认为钢铁工业是一切工业之母,因此必须把大量的投资放在钢铁工业方面,对钢铁工业的投资是156万吨小米,数目很大。这是不得已的。第四,钢铁工业发展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是“调动技术人员,把关内的调到关外去”,陈云认为要解决这项困难,第一步是要关外提高技术人员的待遇,在生活上予以切实照顾,其次要打倒本位主义,动员华东、华北的技术人员去关外。第五,针对现在部分地区铁太少的状况,要把废铁收集起来,这样做才能够解决很多问题。

  鞍山钢铁公司在日本占领东北时期称为昭和制钢所,已大体形成了年产钢100万吨的规模。1945年8月苏联红军占领鞍山后,随即拆走了鞍钢许多设备,连同其他物资共达7万余吨,致使生产能力陡降。前苏联红军撤退后,进驻鞍山,忙于内战,无心恢复生产,使鞍钢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在接收、统治的22个月中,鞍钢总共只生产了9500吨钢。

  由于破坏严重,鞍钢恢复生产遭遇严重困难。陈云对此十分关心和重视。1952年4月,陈云为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起草的给华东、中南、西北财政经济委员会等并报周恩来、的电报重点强调,要抽调技术员工支援鞍钢建设。指出,“鞍钢改建的初步设计规定完成期限为7年(1952年至1958年底),是否按期完成或推迟,关联到我国的财力和建设的进度。如果推迟一两年完成,必然推迟了一切新工业的建设。因此,集中全国力量首先完成鞍钢的改建,是我国工业化首要的步骤。”陈云指出,为了支援我国的工业建设,苏联已答应在供应全部重要装备和援助施工安装,目前的重点是我们能否调集足够的干部和技术员工来适应改建安装的需要。因此,各地和各工业部门应抽调技术工人到鞍钢去,并由鞍钢派人到各地接收。为了将来抽调时不陷于被动,陈云认为,“应预先在旧厂中培养技术员工,准备几套副职,以便割了三四道韭菜之后,一切旧厂仍能照常办事和提高生产。”

  陈云除了对鞍钢的恢复和发展作出正确指导外,还多次深入基层,展开调查研究。他曾说过:“领导机关制定政策,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作调查研究工作,最后讨论作决定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就够了。”[6]当鞍钢处于恢复生产和大规模建设的关键阶段时,陈云曾三次亲临视察,给予具体指导,并作重要指示。1949年5月初,陈云首次来到鞍钢,对鞍山市委和鞍钢领导做了重要指示:“鞍钢是全国最大的联合企业,你们承担的任务很艰巨,工作岗位是光荣的,尽快把鞍钢恢复起来,支援解放全中国,支援即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始的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陈云的指示使鞍钢职工深受鼓舞和教育,5月中旬,鞍钢开展了恢复生产立功竞赛运动。7月9日,鞍钢举行了隆重的开工典礼,此后,鞍钢整个生产系列形成并正常运作。1951年11月27日,陈云再次视察鞍钢。他鼓励鞍钢职工要努力抓紧生产和修复设备,为抗美援朝做贡献,为国家财政经济好转做贡献。遵照陈云的指示,鞍钢人再次投人到爱国主义的劳动竞赛中去,有力地支援了前线月上旬,陈云第三次到鞍钢视察,此时鞍钢的恢复工作已基本完成,他明白准确地提出,由于大规模建设成为革命的中心任务,因此鞍钢要把基本建设放在第一位。他说,“我们要搞建设,五年计划,三年准备,今年是最后一年,今后你们如不把基本建设搞好,将来要犯路线的错误。建设任务成为中心任务了,其他任何工作都比不上基建重要。东北要比关内早,基建远超于生产将来在全国也会以基建为主。”这一重要指示,为鞍钢的进一步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

  总之,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在陈云的正确领导下,经过钢铁战线职工的不懈奋斗,终于使破烂不堪的钢铁企业恢复并取得了新发展。到1952年底,全国共恢复和扩建了高炉34座,平炉26座。钢铁工业的产值、产量有了迅速增长。1952年钢产量为136959.4万元,超过历史最高年产量(1943年)的46.1%,铁超过历史最高年产量的7.1%,钢材超过历史最高年产量的91.2%。

  钢铁工业建设是“一五”计划时期建设的重点。“一五”时期,前苏联援助建设的156个项目中,钢铁工业有7项。这些项目都是打基础的大项目,特别是鞍山、武汉、包头三大钢铁基地的兴建,对全国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标志着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史的新纪元。除了以上前苏联援建的骨干项目外,“一五”计划中还确定改造、扩建的限额以上的钢铁工业重点项目有23项。按计划规定,“一五”计划期间新增炼铁能力280万吨,炼钢能力226万吨,轧钢能力152万吨。

  对于中国历史上空前的、有计划的大规模经济建设,1952年10月,中财委举行会议,讨论基本建设问题。陈云在会上指出:“今后几年,基本建设工作将在经济工作中占头等主体地位,但这一工作对我们绝大多数干部来说还是生疏的,因此,几个基本建设任务繁重的部、局,必须把领导重点放到基本建设上,学习并做好基本建设工作。”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基本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陈云指出,(1)要从财力上给予支持。“一五”计划总支出的766.4亿元中,基建投资427.4亿元,占55.8%。(2)要集中物力。陈云在关于1952年财经工作的方针和任务向中央的报告提出,“决定下列12种物资的调拨和平衡计划,由中央掌管,即:生铁、钢锭、钢 材、木材、煤炭、水泥、杂铜、电解铜、钨、锑、锡、新闻纸。”(3)健全基建机构,充实管理干部,集中技术人员。陈云指出,“目前我们基本建设中的主要矛盾是基本建设任务十分重大,而基本建设力量则十分薄弱。因此,必须迅速使这方面的力量增长起来,迅速建立和充实基本建设机构。这些机构必须按正常程序进行。1952年1月9日,陈云主持中财委制定了《基本建设工作暂行办法》,这是新中国第一个有关基本建设程序的文件。文件中对基本建设的范围、组织机构、计划编制、审批、设计、施工、拨款、监督、检查、工程决算验收、交付生产等等,都做了明确规定。中央所作出的这些重大决策,保证了“一五”计划期间钢铁工业基本建设的顺利完成。

  1955年3月,陈云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就“一五”计划所作的报告中强调指出,“在基本建设方面,存在着一种好大厌旧的偏向,就是喜欢建设大企业,看不起中小企业,……,这种偏向是错误的,必须予以纠正。毫无疑问,145个建筑设计企业中所有的那些大企业,像鞍山钢铁工厂、第一汽车制造厂等等,都是我国工业化中决不可少的工厂,……,但是这决不是说,我们只要大企业,可以不要中小企业。”

  陈云的上述论断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一五”计划期间,依照前苏联模式,中国钢铁工业主要是集中建设大型重点企业,投资由国家拨付,产品由国家分配。实际上,钢铁企业不一定是越大越好,要根据中国的具体条件,充分的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办钢铁的积极性,除中央办一些大的钢铁厂以外,还要用很大的力量帮助地方办一些中小型的钢铁企业。大型钢铁厂的设备,当时中国还不能制造,而中小型的设备中国能造,办起来能快。中国交通运输不发达,中小型钢铁厂就地生产,就地利用,能够大大减少运输的压力。但只建设大厂,不发展地方中小钢铁工业,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大型钢铁厂的设备,当时中国还不能制造,而中小型的设备中国能造,办起来能快。中国交通运输不发达,中小型钢铁厂就地生产,就地利用,能够大大减少运输的压力。

  从1955年第4季度开始,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上出现了一股层层抬高计划指标、忽视综合平衡的冒进倾向。急躁冒进使1956年财经工作遇到很多困难,突出表现在:一是财政和信贷多支出近30亿元,包括基建投资多用15亿元以上;二是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供应紧张。基本建设和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如钢材、木材等,出现了严重的供不应求,以致有些地方搞以物易物。作为基本建设和工业生产重要物资的钢铁用空了70万吨的库存。由于缺少原料,手工业者到处抬价抢购废钢铁。

  针对经济中出现的冒进倾向,1957年1月18日,陈云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书记会议上,作了《建设规模要和国力相适应》的重要讲话。他鲜明地指出:“建设规模的大小必须和国家的财力物力相适应。建设的规模超过国家财力物力的可能,就是冒了,就会出现经济混乱;两者合适,经济就稳定。”他还同时提出了防止建设规模超过国力的制约办法。他认为,物资要合理分配,排队使用。“应该先保证必需的生产和必需的消费,然后再进行必需的建设。像钢铁、木材等原材料的供应,应该有分配的顺序。在原材料供应紧张的时候,首先要保证生活必需品的生产部门最低限度的需要,其次要保证必要的生产资料生产的需要,剩余的部分用于基本建设。”陈云在讲话中还提到“要重视研究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的观点。关于钢铁工业和机械工业的关系,他认为,在发展先后和投资多少的问题上,两者暴露了一些矛盾,要研究解决,使两者彼此配合,互相促进。关于大厂和小厂的问题,他提出,“钢铁工业应该有大厂,但更多的应该是中、小工厂。这样,发展快,品种多,能够完全满足各方面的需要。”

  在陈云上述科学论断和精辟思想的正确指导下,“一五”计划时期,中国钢铁工业得到了健康发展。1957年钢铁工业产值达到46.5亿元(按1952年不变价格计算),为1952年(12.6亿元)的370%,平均每年增长29.8%。

  陈云在“”时期对钢铁工业发展的贡献大多数表现在他实事求是地落实钢铁生产指标方面。“”时期,作计划、订指标不是从现有的经济水平出发,经过切实的研究和计算,看远景规划能达到什么水平;而是“先订出几个远景指标,然后推算出各种数字,制定建设方案。”陈云称这种方法是一种“倒过来的办法”。具体表现是:从“超英赶美”的要求出发,先定一个若干年超过英国、赶上美国的目标,然后再用“倒过来的办法”推算每年完成多少,然后再不断缩短赶超时间,不断用“倒过来的办法”推算每年、每个月甚至每天的指标,这在钢产量指标的急剧提高上,表现得尤其突出。

  陈云对“超英赶美”的主观主义计划和由此产生的先按赶超目标规定几个主要指标,然后计算各种数字,制订各种方案的做法是不赞成的。他于1959年5月11日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作了题为《落实钢铁指标问题》的发言,随后又于5月15日就钢铁指标问题致信。他在发言和书信中提出,钢材的可靠指标可以初步定为900万吨,钢的生产指标是1300万吨。理由有两点:第一,从钢铁工业内部的所有的环节来看,这个指标比较可靠,比较实在;第二,今年头四个月 的生产情况也说明,900万吨钢材、1300万吨钢、2000万吨铁的生产指标是可能完成的;第三,钢材生产,今年只要炼出1300万吨好钢,就能轧出900万吨钢材。陈云认为,从钢铁工业内部的所有的环节和今年前4个月钢铁生产的情况及钢材的品种等方面来说,把钢材的产量定为900万吨,以此作为可靠的出发点,是有根据的,可能是比较适当的。当然我们不应该满足这个指标而停止不前。站稳的目的,是为了前进。我们在这个基点上站稳了,就可以扎扎实实地前进,也才有机会超过这个指标。

  6月13日,中央发出《关于调整1959年主要物资分配和基本建设计划的紧急指示》,对钢、钢材、生铁等工业生产指标作了全面降低,使1959年的生产计划放到了比较切合实际的基础上。调整后的钢铁生产指标的执行结果是:钢完成1387万吨,生铁完成2192万吨,钢材完成897万吨。这个结果,与陈云调低后的1959年钢指标大体一致。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和国务院开始着手对国民经济包括钢铁工业做调整工作。1979年1月6日,指出:我们要从总方针来一个调整,先搞那些容易搞、上得快、能赚钱的,减少一些钢铁厂和一些大项目。同年3月14日,陈云在《关于财经工作给中央的信》中指出:“要有两三年的调整时期,才能把各方面的比例失调情况大体上调整过来”。其中特别对钢铁工业的调整说了一段话:“钢的指标必须可靠。钢的发展趋势,不仅要重数量,而且更要重质量。要着重调整我国所需要的各种钢材之间的比例关系。钢的发展速度,要照顾到各行各业(包括农业、轻工业、其他重工业、交通运输业、文教、卫生、城市住宅建设、环境保护等)发展的比例关系。”3月21日,陈云在中央政治局讨论调整时再一次指出:“从长久来看,国民经济能做到按比例发展就是最快的速度。”“单纯突出钢,这一点,我们犯过错误,证明不能持久。搞钢,就要煤,要电,要有色金属等等。钢太突出,就挤了别的工业,挤了别的事业。”“冶金部要把重点放在钢铁的质量、品种上,真正把质量、品种搞上去,就是很大的成绩。”“钢要好钢,品种要全。”

  1979年4月,中央又召开工作会议,提出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新的“八字”方针。会议指出:钢铁生产要为轻工业让点路,1985年钢产量指标,原定的6000万吨高了,初步考虑可以按4000万吨左右安排。冶金工业要搞好内部的比例关系,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和增加品种规格上,努力把那些短缺的钢材、铁合金和有色金属搞上去,大力提高冶炼和轧制技术的水平,多炼优质钢和合金钢,积极努力提高钢材的质量和自给率,以适应国民经济需要。接着又召开了全国五届人大二次会议,正式决定集中三年时间,对国民经济做调整、改革、整顿、提高。

  经过一段时间的统一认识,1979年7月11日,冶金部在全国冶金战线电话会议上就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作了部署。会议提出:冶金工业要从全局出发,以大局为重,坚决按国家计划,压缩投资,缩短基本建设战线,腾出资金和煤、电、油以及运输能力,用于发展农业、轻纺工业和加强工业内部的薄弱环节。对冶金工业来讲,要大力降低能耗和一切消耗,用节约下来的原料、燃料增加生产,要把国家分配给冶金工业的投资和企业内部的资金用好,用于提高质量,增加品种和加强矿山工作等薄弱环节。经过调整和改革,1982年比1980年多产钢材186万吨,特别是轻工、市场紧缺的“板管带”两年增加了223万吨,达到1040万吨;1982年高品质的产品达到289个,产量增加到430万吨,并有造船板、螺纹钢等一批产品按国际标准组织生产。

  宝钢是建国以来顶级规模、投资最多的工程。宝钢原来概算的总投资是人民币二百个亿。以当时全国人口计,平均每人要为宝钢分摊20元。这对当时的国民经济来说,确是一个相当沉重的负担。另一方面,宝钢从1978年12月23日破土动工以来,建设工程已全面展开,高炉、焦炉、转炉和电站等主体工程基础桩都已打完,现场施工队伍已经集结了四、五万人,更重要的是已经和外商草签了一揽子合同,引进设备正在源源抵达,而且外商听说我国要进行国民经济的调整,正在加速向我国抢运设备。在这种情况下,宝钢建设到底怎么办?是干到底,还是半途而废,一时间人们议论纷纷,成为“众矢之的”。

  中央为慎重决策,委托陈云亲赴上海对宝钢问题做出详细的调查。这次调查研究从1979年4月底到6月16日国务院财经委开会讨论宝钢建设,历时一个半月。其间,陈云当地考验查证,召开座谈会,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仔细地了解宝钢工程建设的原由和目前进展状况,并在设备引进问题上对各种方案经过三次反复分析比较,最后在国务院财经委全员会议上对宝钢工程提出了8条建设性意见,认为宝钢工程虽然上马仓促,但权衡利弊,还是要干到底;应该列的项目不要漏掉;买设备的同时也要买技术、专利;要提前练兵;由建委抓总、严格要求;冶金部要有带动其它各部的责任,要组织全体干部对宝钢问题展开一次讨论,采纳有益的意见。参加中财委全员会议的同志,都同意陈云的意见。会后,形成了中财委关于宝钢建设问题向中央的报告。经中央常委等各同志圈阅同意,宝钢建设在总体上即按照报告精神贯彻执行,并在在实践中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1)国务院专门委派宝钢建设的国务院代表,从中央到基层,在宝钢建设上,层层都有严格的责任制。(2)有关部委成立了宝钢建设联合办公室,在国务院代表主持下,定期召开办公会议,及时解决宝钢建设中提出的很多问题。(3)冶金部、上海市,于1979年8月15日至24日,召开有全国冶金系统专家91人和上海市各界专家19人参加的讨论宝钢建设问题座谈会。(4)邀请各有关方面专家,成立了宝钢顾问委员会。

  经过努力实践,宝钢一期工程于1985年9月建成投产,一年后各项指标就都达到和超过了设计水平。工程质量全优,获国家金牌。宝钢引进的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方法,己在全国冶金系统逐步推广。在宝钢建设十周年(1988年)的时候,宝钢一期工程国务院代表韩光同志写了一篇题为《中国钢铁工业现代化建设中一次大规模的实践——关于宝钢建设》的文章,总结了十年的实践经验,精确指出,“建设宝钢的决策是正确的”。1986年5月18日,也就是在宝钢一期工程投产接近一周年之际,陈云亲自视察了宝钢,对宝钢的建设和各方面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写下“埋头实干、从严要求、精益求精、不停地改进革新”的题词。如今宝钢慢慢的变成了世界一流的现代化钢铁企业,这与陈云的正确指导和果断决策是分不开的。

  从建国初期直到改革开放之后,正是因为陈云所展开的深入调查研究和作出的果断、正确的决策,中国钢铁工业发展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1949年的钢产量只有15.8万吨。经过多年努力,中国钢产量逐年增加,1996年首次突破1亿吨,2003年产量为2.2亿吨,成为全世界第一个产钢量突破2亿吨的国家,2007年达到4.89亿吨,在全球中的比例已达36.4%,1996-2007年,中国连续11年保持着世界最大产钢国的桂冠。钢铁工业总体布局也逐步趋于合理;品种结构、工艺技术结构不断得到优化;产品质量水平有显著提高。目前,中国钢铁工业正按照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向钢铁强国昂首迈进。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 Email:guisheng.

92993环球直播网微信扫一扫,有惊喜